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安豐鋼鐵廠稅收多少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安豐鋼鐵廠稅收多少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張士誠這個人在元末的梟雄中絕對是一個異類,他既沒有陳友諒的陰險狡詐,也沒有朱元璋的殺伐果斷??陀^的說,張士誠生錯了年代,他如果是明朝中期的皇帝,那絕對可以和宋仁宗一起被奉為千古仁君。只可惜他出生在了元末,這個時代不屬于他,屬于陳友諒和朱元璋。
一、元末農民起義,張士誠占據(jù)了浙江和江蘇
1279年,南宋丞相陸秀夫抱著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跳海自盡,至此漢家王朝第一次滅亡。元朝建立了對全國的統(tǒng)治,這不過這群人會打天下,卻不會治天下。胡虜無百年之運這句話一點也沒錯,元朝的統(tǒng)治剛剛60多年,聲勢浩大的紅巾軍大起義就開始席卷全國。這么短的時間,在中原王朝中還處于建國的前期。紅巾軍席卷全國之時,元廷卻在忙著內斗。此時以販鹽為生的張士誠也趁機帶著一幫兄弟發(fā)動了起義,販私鹽雖然風險大,但是利潤也大。張士誠的祖上就是販私鹽起家,因此張士誠應該接受過基本的文化教育。張士誠起義的時機把握的相當不好,他剛剛起義,元朝宰相脫脫就統(tǒng)帥百萬大軍南下。
槍打出頭鳥,張士誠眼看就要被脫脫生擒活捉。此時元朝再次干了一件蠢事,宰相脫脫被鎖拿進京,隨后被殺。失去了主帥的元軍開始撤退,在此之后,元廷再也沒有組織起大規(guī)模的反擊力量。各地的起義軍開始迅速壯大,其中占據(jù)安徽和河南的劉福通一直處于抗擊元軍的最前線,這是專門扛雷的。在他的南方,陳友諒、張士誠、朱元璋都在逐步崛起。這三個人都得好好謝謝劉福通,這才是抗擊元軍的主力。陳友諒控制著兩湖地區(qū),位于長江中游。朱元璋占據(jù)了江蘇西部、江西的部分地區(qū)和安徽的部分地區(qū)。而張士誠控制著江蘇東部和浙江大部,天下最富庶的地區(qū)都控制在張士誠的手里。
二、壁上觀的態(tài)度,最終害了張士誠
張士誠這個人有那么一點君子的感覺,對待他治下的百姓相當好。他統(tǒng)治江浙時期,這里百姓交的賦稅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。明朝建立一二十年之后,還有人祭奠張士誠,懷念他的恩德。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他認為張士誠不足為患,頂多就是劉表或者袁紹之類的人物。在張士誠集團中,沒有森嚴的等級制度,將領們在張士誠的面前大大咧咧,而張士誠一點也不生氣。張士誠手下的將領打仗從來不擔心自己的腦袋,即便是大敗而歸,張士誠也繼續(xù)留用。不要說心狠手辣的陳友諒,即便是也將兄弟義氣的朱元璋也絕對不會忍受。這種有些婦人之仁的性格最終害了張士誠。
張士誠是鹽販子出身,骨子里淌著根深蒂固的小商人血液,他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,雖然占據(jù)了天下最富庶的地盤,但是只為謀求自保,過自己的安穩(wěn)日子,你不來打我,我就不管你。但你只要來打我,我就跟你玩命兒。這也就是為什么至正十四年,脫脫親率百萬大軍伐高郵,一樣沒有啃下張士誠這塊硬骨頭的原因。若是張士誠真有雄心,朱元璋受到兩面夾擊,就算依舊能脫穎而出,也必定會消耗很多。
而朱元璋是個洞察世事的天才,真的,我感覺除了天才這個詞,沒什么可以評價他對于時局的把控能力。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是朱元璋前進路上的阻礙,先打誰的問題,需要極強的戰(zhàn)略眼光和決斷。朱元璋賭定了張士誠的這種只圖自安的小家子氣,賭定了自己一旦跟陳友諒開戰(zhàn),他也就是趁機撈點兒小便宜,不會真正參與進來,自己也就不會遭遇腹背受敵的情況。所以,朱元璋在后顧無憂的條件下先打贏了陳友諒。
這時候雙方的實力已經(jīng)完全不對等了,大勢所趨下,就算張士誠意志再堅定,再擅長防御,也沒有可能擋住朱元璋了。
張士誠貪圖的是小便宜,朱元璋則有大局觀的戰(zhàn)略眼光。如果張士誠經(jīng)營著一家民營企業(yè),也許他會成為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老大,但不會具備上市資格。而朱元璋的眼光就是全球首富。
張士誠,生于1321年,元朝末年人。
1353年,他率領一批鹽販商人起兵反抗元朝。占領平江(今蘇州)后,定為都城,將平江改名為隆平府。
1363年九月,張士誠自立為吳王。
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(qū)戰(zhàn)亂不斷,民不聊生。
而張士誠統(tǒng)治的地區(qū)糧食充足、民殷物阜,又加上魚鹽桑麻豐饒、人口眾多,是所有政權中,統(tǒng)治條件最好的。
張士誠占據(jù)的地盤,南北西東,縱橫兩千多里,擁有將士60萬人,而且裝備齊全。
但是,天下未穩(wěn),豪杰紛爭,尤其是朱元璋具有并吞天下的強烈欲望。
張士誠縱有優(yōu)越的地利人和,但是,他的性格缺陷導致他最終敗給了朱元璋。
張士誠具有哪些性格缺陷呢?
元朝末年,諸軍閥混戰(zhàn),其中當屬張士誠、陳友諒,朱元璋三支隊伍最為耀眼?;旧峡梢运闵先愣α⒅畡荨Yt明仁義張士誠為什么失敗了?這跟他的性格有關關系,跟他的出身和經(jīng)歷有很大的關系。
張士誠有那么多的資源,為何最后還會敗于朱元璋呢,小編分析,認為有以下幾點:
1、自身短視不思進取
張士誠本來是私鹽販子出身,后來能建立一方政權,跟著自己的一幫弟兄們都過上了好日子,他對占據(jù)了中國最為繁華富裕的魚米之鄉(xiāng)極感滿足,并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。此時他貪圖享樂,不愿再冒什么太大的風險,最終消磨了意志。他甚至沒弄明白,值此天下大亂之際,虎狼遍地,自己已然處身于不是吃人,就是被吃的境地,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者,此之謂也。他不知道,狼顧虎視之下,想單獨保住自己的一方基業(yè),從而長享富貴是沒有可能的。這可能是張士誠屢屢錯失良機,并最終栽在朱元璋手中的重要原因。
2、賞罰不分沒有原則
在張士誠的統(tǒng)治體系了,沒有原則且賞罰不明,普通的士兵下屬都可以在他面前跟他開玩笑,他也從不怪罪,屬下的將領打了敗仗回來,他也不責罰而且繼續(xù)留用。歷史學家評價張士誠說他“沒有主見,生性遲鈍,比較怕事。江湖兄弟做錯事情了也不忍心指責,賞罰不分”。這樣的將軍生活在亂世比起心狠手辣的陳友諒和賞罰分明的朱元璋,他明顯不是對手。婦人之仁的性格最終害了他。
3.不能知己知彼
《孫子·謀攻篇》:“知彼知己,百戰(zhàn)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戰(zhàn)必殆?!?/span>對于張士誠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他認為張士誠不足為患,頂多就是劉表或者袁紹之類的人物。當時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(zhàn)時,朱元璋也認為張士誠顧慮多,遇事總是斤斤計較,而陳友諒則野心欲望極大。所以,朱元璋斷定先攻打陳友諒,張士誠會選擇袖手旁觀,如果是先打張士誠,那陳友諒肯定會傾巢而出。后來事實證明朱元璋的判斷是正確的。朱元璋對張士誠性格的判斷十分準確。
亂世的生存法則就是,你不吃掉我,就是我吃掉你,沒有第二個結果。于是張士誠敗給了野心勃勃瘋狂擴張敢于搏命的朱元璋。也可以說張士誠沒有輸給朱元璋,而是輸給了游戲規(guī)則,僅此而已。
一個不必要,一個要證明自己的價值。朱元璋稱帝后,統(tǒng)一全國基本上是收尾的工作了,而且國事繁忙,很多事情要去做;朱瞻基稱帝后,為了證明自己武功不差,而且有“三楊”內閣支撐,御駕親征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實力。
朱元璋經(jīng)過10多年腥風血雨的戰(zhàn)斗,于1368年初建立了大明王朝。盡管四川、云南以及蒙古、東北等地還沒有掃平,但大局已經(jīng)定了,殘元勢力、明夏政權等蹦跶不了多長時間了。朱元璋日理萬機還有很多國家大事處理,比如組織架構的設計、丈量田畝、統(tǒng)計人口、核定稅收政策、制定官僚體制等很多事情都需要去設計。作為開國皇帝,他非常勤政,而且對付敵人的殘余勢力也廢不了多長時間了。他通過控制大將,比如徐達、湯和等就可以達成目標。朱元璋不御駕親征,主要有兩點原因:
一、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
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是很強的,毛主席高度評價朱元璋,認為他的軍事才能在皇帝中僅次于李世民。他讓徐達、湯和等人去完成統(tǒng)一大業(yè),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。他要建立萬世一系的朱明王朝,很多制度要去設計、改革。他派徐達為大將軍北伐時,很多東西都已經(jīng)設計好了,把20多萬大軍交給徐達他也放心。
二、沒有必要
公元1363年,朱元璋曾經(jīng)率20萬大軍親征去安豐救小明王,弄得老巢南京差點丟了。要是陳友諒放棄打洪都,直奔南京就麻煩了。在當年鄱陽湖大戰(zhàn)殺死陳友諒后,朱元璋想想都后怕。以后,可不能輕易御駕親征了。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時,朱元璋也知道敵人撐不了多久了,派徐達、湯和等將領出征就可搞定,沒有必要親征了。
朱元璋專心料理國事,精力也強,可以一邊聽捷報一邊料理國事。而朱瞻基不同,他登基后,面臨皇叔朱高煦的虎視眈眈,不敢掉以輕心。而朝廷內政事方面有“三楊”內閣、夏元吉等大臣處理的井井有條,他有充分的時間展示實力,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總之,朱元璋開國后不御駕親征,因為兩個原因:一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;二是沒有必要。而朱瞻基登基后御駕親征,因為兩個原因:一朝廷內政事內閣處理,不用太操心;二是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實力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安豐鋼鐵廠稅收多少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安豐鋼鐵廠稅收多少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